为深入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使命,5 月 6 日,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“巧手雕光影,匠心话传承” 主题实践活动,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唐山民俗皮影工作室,聚焦享有 “冀东三枝花” 美誉的唐山皮影戏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索之旅,引导青年学子去深入挖掘皮影艺术的传承脉络,并探寻其创新发展的路径。

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,学生系统观摩皮影制作的72道传统工序。从选皮、雕刻到上色、缀结,薄如蝉翼的驴皮经透雕镂刻化为灵动影人,雕刻精度达0.3毫米的工艺细节,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匠心特质。这令在场的同学们赞叹不已,也让大家对传统技艺的严谨与精妙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识。工作室负责人张志丹老师结合《西游记》《白蛇传》等传统剧目,分析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,并展示团队制作的皮影动画短视频、研学课程等成果。现场将现代文创产品与传统剧目对比陈列,展现“守正创新”理念下非遗技艺的实践,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参考。


实践环节中,学生分组操作皮影道具,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大学问。大家需要通过巧妙地操控七根竹签,精准地掌握影人“行、止、坐、卧”等各种动态韵律,让其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演绎故事。每一个动作的协调、每一个情节的展现,都凝聚着大家对皮影艺术的热爱与敬畏,也让大家深知传承非遗之路任重而道远。

本次活动通过“观、学、做、创”立体化实践,构建起“传承人示范-青年转化-社会传播”的育人链条。文学院将持续推进“非遗传承青春行”品牌建设,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融合平台,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力量。
